2018年7月中国债券市场民营企业净融资为-205亿元
2018-07-31 08:17:17 21世纪经济报道:
截至2018年7月1日-30日中国债券市场共有442亿元民企债券到期,但当月发行量仅为236.34亿元,净融资额-205.66亿元。
数据显示,今年5月份,民企总发债规模为261.88亿元,较4月份的631.53亿元大幅萎缩,5月民企净融资额为-131.12亿元,而4月份则为139.83亿元。2018年前6个月,民企发债融资总规模为2684.82亿元,较去年的2755.23亿元差别不大;但净融资额却仅为188.47亿元,较去年的576.00亿元大幅减少。
而截至7月30日,7月份共有442亿元民企债券到期,但当月发行量仅为236.34亿元,净融资额-205.66亿元。
吕品认为,央行近期将中低评级信用债纳入MLF合格质押品,并通过窗口指导鼓励银行做活信用债市场,“对民营企业也有利,只不过市场对于大类的、政策性品种反应更加敏锐,如过剩产能、城投债等。而对民营企业债券的反应,则相对滞后。”
失血,这次不一样
对比2017年5月,债市同样密集发生违约事件,进而导致当月大量信用债停止或推迟发行。民企也不例外。
数据显示,2017年5月,民企信用债融资规模为286.5亿元,较上个月近乎腰斩;当月净融资额为-79.25亿元,为2017年少数净融资额为负数的月份。
“民企债发行高峰主要在2016年,其中很高比例的债券都是3年期,2+1结构,意味着今年下半年到明年,到期/回售的压力会很大。但目前的市场环境下,能否保持净融资额为正,很难说。”上述人士说。
数据显示,2015-2017年,民企债发行规模分别为7288.5亿元、10687.21亿元和6014.74亿元。
“坦率地说,很多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发行人,经营和财务上确实都有瑕疵。很多民企发行人热衷于炒作、并购、讲故事,收入质量与资产质量并不乐观。同时,所谓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便利渠道,也往往是再并购、再融资审核偏松、资本市场牛市的前提下才有机会。”
吕品对记者表示,目前外延并购审核监管新规持续出台,激进的会计处理与关联交易的传统操作支撑的新商业模式,正在变得难以为继,“做并购、做大集团,前提是要有各种银行变相通道的资金,金控监管令诸多资金通道收紧,通过控股金融公司,如银行、保险乃至租赁公司等变相增加融资渠道的方式,也面临终结。”
民企债反应相对滞后
“短期内理财收缩及非标债务压力有望减轻,信用融资环境相较于上半年或有改善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悲观情绪,债券市场发行人整体的再融资压力或有所下降。”谭畅表示,但考虑到市场目前仍偏好于投资较低风险的企业,预计债务压力过大或自身经营出现问题的民营企业,仍存在较高的再融资压力,下半年仍要继续对债券到期、回售压力较大的交易所发行人,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发行人再融资风险加以关注。
“银行体系资金从表外回流表内的进程中,信用债配置需求萎缩,净融资额长期为负,今年以来流动性环境缓和,尤其3月份银行资金面改善,配置盘增多。”吕品表示,目前信用债市场高收益配置盘处于“缺位”状态。